醉酒后少妇被疯狂内射视频,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一,在线天堂新版资源www在线下载,中文字幕乱人伦高清视频,中字幕视频在线永久在线观看免费

2023年第46卷第4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3, 46(4):0-0.
    [摘要](209) [HTML](0) [PDF 3.19 M](936)
    摘要:
    2  目錄
    2023, 46(4):0-0.
    [摘要](192) [HTML](0) [PDF 1.16 M](1112)
    摘要:
    3  新疆維吾爾藥材質量標準研究現(xiàn)狀與建議
    楊建波,于新蘭,劉欣欣,王瑩,程顯隆,魏鋒,馬雙成
    2023, 46(4):693-70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01
    [摘要](704) [HTML](0) [PDF 2.08 M](1426)
    摘要:
    制定和完善新疆維吾爾藥材質量標準是維吾爾醫(yī)藥臨床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也是積極推進維吾爾醫(yī)藥產(chǎn)業(yè)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內容。對國家藥品標準和新疆地方藥品標準所收載維吾爾藥材質量標準研究現(xiàn)狀進行系統(tǒng)綜述,并對維吾爾藥材質量標準修訂給出相關建議。進一步加強維吾爾藥材真?zhèn)舞b別、安全性和有效性評價研究,建議引入民族藥對照藥材作為重要質量控制技術策略,有利于控制維吾爾藥材內在質量,健全完善新疆維吾爾藥材標準體系,推動維吾爾醫(yī)藥產(chǎn)業(yè)邁向現(xiàn)代化和國際化,更好地保障公眾用藥安全有效。
    4  一測多評法測定藏茴香中異綠原酸A、新綠原酸、綠原酸、隱綠原酸、異綠原酸B、異綠原酸C
    周凡,李淑萍,賀飛,吳濤,阿吉艾克拜爾·艾薩,買吾蘭江·買提努爾
    2023, 46(4):703-71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02
    [摘要](844) [HTML](0) [PDF 1.32 M](1292)
    摘要:
    目的 建立一測多評法(QAMS)測定藏茴香中6種咖啡酰奎寧酸類成分含量,并驗證該方法在藏茴香質量評價中應用的可行性與適用性。方法 取藏茴香粉末(過三號篩)0.5 g,精密加入70%甲醇 20 mL ,超聲處理(250 W、頻率 53 kHz)30 min,制備供試品溶液;采用Phenomenex GeminiR C18(250 mm×4.6 mm,5 μm)色譜柱,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為流動相,梯度洗脫,檢測波長為 330 nm,體積流量 1.0 mL·min-1,柱溫 30 ℃,進行專屬性、供試品提取條件、檢測波長選擇、色譜條件、線性關系、精密度、重復性、穩(wěn)定性、加樣回收率方法學考察,建立異綠原酸A、新綠原酸、綠原酸、隱綠原酸、異綠原酸 B、異綠原酸 C成分含量檢測的 HPLC法;以異綠原酸 A為內參成分,分別計算新綠原酸、綠原酸、隱綠原酸、異綠原酸B、異綠原酸C 5種成分的相對校正因子,分別采用3種不同色譜儀和3種色譜柱進行相對校正因子、相對保留時間耐用性考察,對藏茴香樣品同時采用外標法與 QAMS 測定 6 種成分的質量分數(shù),比較 2 種測定方法結果的差異。結果 建立的6種成分的HPLC檢測方法的專屬性、供試品提取條件、檢測波長選擇、色譜條件、線性關系、精密度、重復性、穩(wěn)定性、加樣回收率均符合要求;新綠原酸、綠原酸、隱綠原酸、異綠原酸B、異綠原酸C的相對校正因子平均值分別是 1.362、1.257、1.335、1.470、1.134,3種不同色譜儀和 3種色譜柱對相對校正因子、相對保留時間均無明顯影響;QAMS與外標法2種方法測定3批藏茴香樣品中6種成分得到的結果之間無顯著差異。結論 建立的QAMS簡便、準確、可靠,可用于藏茴香中6種咖啡??鼘幩犷惓煞帧惥G原酸A、新綠原酸、綠原酸、隱綠原酸、異綠原酸B、異綠原酸C的定量分析。
    5  白麻葉和羅布麻葉的化學成分與抗炎活性比較研究
    張娟,馮春艷,卿德剛,徐曉琴,孫宇
    2023, 46(4):711-72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03
    [摘要](893) [HTML](0) [PDF 2.40 M](1259)
    摘要:
    目的 比較研究白麻Apocynum pictum葉和羅布麻Apocynum venetum葉的化學成分及抗炎活性差異。方法 取白麻葉和羅布麻葉,20倍量60%乙醇溶液回流提取 2 次 ,每次 1.5 h ,合并提取液,濃縮、干燥,即得白麻葉提取物(APLE)、羅布麻葉提取物(AVLE);以每毫升藥液0.03 g藥材的濃度過HPD300大孔樹脂柱,水洗除雜后以60%乙醇溶液洗脫,收集洗脫液,濃縮、干燥,即得白麻葉精制物(APLP)、羅布麻葉精制物(AVLP)。利用UPLC/Q-TOF/MS鑒定白麻葉和羅布麻葉提取物及精制物的化學成分,進而以HPLC檢測白麻苷、蘆丁、異槲皮苷、金絲桃苷和紫云英苷的含量。在進行急性毒性實驗確定最大耐受劑量的基礎上,采用小鼠棉球肉芽腫模型考察4種樣品對小鼠肉芽腫指數(shù)、抑制率和腎上腺指數(shù)的影響,并檢測血清組胺、5-羥色胺和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結果 以UPLC/Q-TOF/MS從4種樣品中鑒定出化學成分97個,其中白麻葉和羅布麻葉的共有化學成分82個,主要是黃酮、黃酮糖苷和黃烷酮。HPLC檢測結果顯示,APLE、APLP中的白麻苷質量分數(shù)分別為 2.43%和 11.98%,羅布麻樣品中未檢出白麻苷,但 AVLP中蘆丁、異槲皮苷、金絲桃苷和紫云英苷的質量分數(shù)分別是APLP的30.37、1.75、8.64、1.58倍。動物實驗表明,與模型組比較,1.50、0.75 g·kg-1的APLP可顯著降低小鼠棉球肉芽腫指數(shù)(P<0.05),抑制率分別為 25.79%、21.75%;1.50 g·kg-1劑量可顯著降低血清組胺和 5-羥色胺水平(P<0.05),0.75 g·kg-1劑量可顯著降低 5-羥色胺水平(P<0.01);APLE、APLP 下調 PGE2水平,差異不顯著;AVLE、AVLP 顯著升高PGE2水平(P<0.05)。結論 白麻葉和羅布麻葉的化學成分同中有異,相同方法制備的樣品在抗炎活性上有較為明顯的差別,其中APLP的抗炎活性最強,作用機制可能與調節(jié)血管活性胺的釋放相關。
    6  基于AHP-CRITIC的D-最優(yōu)混料設計優(yōu)化維藥驅蟲斑鳩菊乳膏處方研究
    馬曉玲,羅玉琴,阿不拉江·圖拉克,劉戈宇,吳濤,阿吉艾克拜爾·艾薩
    2023, 46(4):721-72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04
    [摘要](820) [HTML](0) [PDF 1.28 M](1141)
    摘要:
    目的 篩選和優(yōu)化驅蟲斑鳩菊乳膏劑的處方。方法 將白凡士林、液體石蠟和單硬脂酸甘油酯(GMS)在 75 ℃水浴中加熱至融化混合均勻作為油相;驅蟲斑鳩菊有效部位(VAEP)先以聚氧乙烯40氫化蓖麻油(RH40)潤濕后再加入水和二乙二醇單乙醚(Transcutol P)作為水相,水相在75 ℃水浴中加熱后以細流狀加入油相中,邊加邊攪拌,自水浴取出后繼續(xù)攪拌至半固體狀即得乳膏劑。以外觀性狀、涂展性、離心穩(wěn)定性、耐寒耐熱穩(wěn)定性為評價指標,采用層次分析法(AHP)-基于指標相關性的指標權重確定方法(CRITIC)混合加權法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shù),結合D-最優(yōu)混料設計優(yōu)化驅蟲斑鳩菊乳膏的處方。按照最優(yōu)處方制備不同載藥量(1%、2%、4%、8%、16%)的乳膏,進行綜合評分;制備載藥量分別為1%、2%和4%的乳膏,4 ℃放置30 d,以HPLC法對乳膏中斑鳩菊大苦素和3,5-二咖啡??鼘幩岬暮孔兓蔬M行初步考察。結果 按 AHP-CRITIC 混合加權法得到外觀性狀、涂展性、耐熱耐寒穩(wěn)定性和離心穩(wěn)定性的權重系數(shù)分別為 13.18%、16.01%、38.93%、31.89%,結合D-最優(yōu)混料設計確定驅蟲斑鳩菊乳膏的最優(yōu)處方為液體石蠟10%、凡士林45.48%、GMS 7.83%、RH40 10.31%、Transcutol P 6.65%、水19.73%。驅蟲斑鳩菊乳膏最大載藥量為4%。乳膏中斑鳩菊大苦素和3,5-二咖啡??鼘幩岷孔兓试?0 d內均<4.3%。結論 優(yōu)化后的驅蟲斑鳩菊乳膏外觀均勻、半透明、細膩柔軟,易于涂抹,穩(wěn)定性好,制備工藝穩(wěn)定可行。
    7  基于網(wǎng)絡藥理學與分子對接技術新疆阿魏抗癌作用機制探討
    張敏,李莎妮,喻楷權,吳濟麗,陳宇琪,楊建波,蔡偉
    2023, 46(4):728-73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05
    [摘要](878) [HTML](0) [PDF 3.41 M](1265)
    摘要:
    目的 采用網(wǎng)絡藥理學與分子對接技術探討新疆阿魏Ferula sinkiangensisk抗癌的作用機制。方法 通過SymMap和SwissTargetPrediction 數(shù)據(jù)庫篩選新疆阿魏的成分和靶點信息。利用 Genecards 數(shù)據(jù)庫輸入“cancer”關鍵詞檢索疾病的靶點;利用韋恩圖獲取藥物-疾病的交集靶點,并借助STRING平臺獲取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PPI)網(wǎng)絡;利用DAVID數(shù)據(jù)庫對藥物-疾病的交集靶點進行基因本體(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與基因組百科全書(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 3.9.0軟件繪制“活性成分-靶點-通路”網(wǎng)絡圖。利用 AutoDock軟件對篩選出的主要活性成分及關鍵靶點進行分子對接實驗,驗證其結合活性。結果 獲取新疆阿魏化學成分34個,對應靶點537個,通過篩選獲得癌癥靶點1 155個,藥物-疾病的交集靶點134個。GO功能富集分析共獲取331條條目(P<0.05),其中生物過程(BP)249條,細胞組成(CC)31條,分子功能(MF)51條。KEGG通路 133條,并建立活性成分-靶點-通路網(wǎng)絡,分子對接實驗表明活性物質阿魏酸、法尼斯淝醇 A、法尼斯淝醇 C、檸檬烯和 β -蒎烯與關鍵靶點 CCND1、JUN、CXCL8、PIK3CA 均具有較好的結合能 力 。 結論 新疆阿魏中阿魏酸、法尼斯淝醇 A、法尼斯淝醇 C、檸檬烯和 β-蒎烯等化學物質,通過 CCND1、JUN、CXCL8和PIK3CA等靶點,調節(jié)PDL-1表達和PD-1免疫檢查點通路、IL-17信號通路、雌激素信號通路和PI3K-Akt信號通路等發(fā)揮抗癌作用。
    8  提高藥物臨床試驗安全性評價機構管理的建議
    胡薏慧,嚴華美,元唯安
    2023, 46(4):738-74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06
    [摘要](414) [HTML](0) [PDF 1.18 M](1280)
    摘要:
    藥物安全性問題是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貫穿于新藥研發(fā)的整個生命周期,在藥物上市前及時發(fā)現(xiàn)潛在的不安全因素,充分評價藥物安全性將有助于藥品監(jiān)管機構權衡獲益與風險并盡早作出批準決定。因此,不斷加強藥物安全性監(jiān)測工作,持續(xù)警戒藥品風險信號,把握藥品安全生命線,維護人民群眾權益,是新藥臨床試驗中的關注重點。梳理藥物臨床試驗安全性評價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以期為藥物臨床試驗各方提供參考。
    9  兒科疾病中藥真實世界研究設計指南
    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中國中藥協(xié)會兒童健康與藥物研究專業(yè)委員會,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2023, 46(4):743-75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07
    [摘要](956) [HTML](0) [PDF 1.33 M](1494)
    摘要:
    《兒科疾病中藥真實世界研究設計指南》為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立項課題,其目的是以臨床價值為導向,重點闡述真實世界研究在兒科疾病中藥研發(fā)中的適用范圍、主要設計類型及技術要點,為中藥的人用經(jīng)驗研究設計提供思路和方法。制定過程中先后成立指南工作組、起草專家組和定稿專家組,采用文獻研究和共識會議方法,同時結合團隊自身的兒童中藥真實世界研究設計實踐,最終研制完成。該《指南》的主要內容包括范圍、術語和定義、概述、真實世界研究在兒童中藥研發(fā)中的應用、兒童中藥真實世界研究常用設計類型及技術要點、說明6部分,以期充分利用人用經(jīng)驗證據(jù)支持兒童中藥研發(fā),指導申辦方和研究者(兒科醫(yī)生)科學設計與實施真實世界研究。
    10  FDA藥品說明書“用法用量”項目撰寫新的指導原則介紹(上)
    蕭惠來
    2023, 46(4):752-75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08
    [摘要](382) [HTML](0) [PDF 1.32 M](1790)
    摘要:
    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于2023年1月發(fā)布了“人用處方藥和生物制品說明書的用法用量項目——內容和格式”的供企業(yè)用的指導原則草案,同時撤回了2010年3月發(fā)布的“人用處方藥和生物制品說明書的用法用量項目——內容和格式”的供企業(yè)用的指導原則。目的是幫助申請人,確保藥品說明書“用法用量”項目包括安全有效使用藥物所需的用法用量相關信息,并且將信息清晰、簡潔并以相關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現(xiàn)給醫(yī)療人員。該指導原則詳細而具體地介紹了“用法用量”項目的撰寫要求并附有示例,其中主要包括對說明書該項目撰寫的基本原則和對該項目各種具體內容的撰寫要求。而中國目前尚沒有類似的指導原則,詳細介紹 FDA 該指導原則,以期對我國藥品說明書該項目的撰寫有參考價值,也有助于對該方面的監(jiān)管更加有的放矢。因為FDA該指導原則篇幅較長,將分上下2篇進行介紹,本期發(fā)表上篇。
    11  基于網(wǎng)絡藥理學和實驗驗證的丹參-紅花藥對治療心肌缺血的作用機制探討
    薛志鵬,杜少兵,周慧慧,李菁,孟祎,白吉慶,王小平
    2023, 46(4):759-77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09
    [摘要](966) [HTML](0) [PDF 4.37 M](1313)
    摘要:
    目的 通過網(wǎng)絡藥理學和動物實驗探究丹參-紅花藥對治療心肌缺血的潛在作用和機制。方法 檢索中藥系統(tǒng)藥理學數(shù)據(jù)庫與分析平臺(TCMSP)和文獻手動補充確定丹參-紅花的活性成分及治療心肌缺血靶點。以“心肌缺血”及“急性心肌缺血”為關鍵詞,在CTD、DisGeNET、GeneCards和OMIM數(shù)據(jù)庫中檢索疾病的潛在靶點。利用Venny 2.1.0將篩選得到的有效化學成分靶點與疾病靶點進行交集,確定丹參-紅花藥對治療心肌缺血的作用靶點。將交集靶點信息上傳至STRING v11.0,構建活性成分-靶點網(wǎng)絡及蛋白質相互作用網(wǎng)絡(PPI)。通過DAVID數(shù)據(jù)庫對丹參-紅花治療心肌缺血的靶點進行基因本體(GO)功能和京都基因與基因組百科全書(KEGG)通路的富集分析。40只SD雄性大鼠,根據(jù)體質量隨機分成4組,每組10只,即對照組、模型組、復方丹參滴丸(73 mg·kg-1·d-1)組、丹參-紅花(生藥量16 g·kg-1·d-1)組。對照組和模型組大鼠每天ig等量0.9%氯化鈉溶液,給藥組ig相應劑量的藥物,每天1次,共7 d。于第6天,除對照組外,其余各組給藥1 h后sc異丙腎上腺素(ISO,85 mg·kg-1),連續(xù)2 d造模。HE染色觀察各組大鼠心肌組織病理變化;蛋白免疫印跡法檢測各組大鼠心肌組織磷酸化哺乳動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磷酸化轉錄激活蛋白3(p-STAT3)、缺氧誘導因子1α(HIF-1α)、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VEGFA)、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A(PDGFA)和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蛋白表達水平。結果 網(wǎng)絡藥理學篩選得到丹參-紅花藥對治療心肌缺血的活性成分91個,靶點246個。PPI網(wǎng)絡結果顯示主要靶點包括STAT3、MAPK1、JUN、RELA、MAPK3、AKT1、SRC、APP、TNF、PIK3CA、CXCL8、KNG1、IL6、VEGFA、MAPK14、HSP90AA1、MAPK8、EGFR、FOS和IL2等。主要靶點相關的通路涉及血管生成(如HIF-1信號通路和VEGF信號通路)、炎癥反應(如NF-κB信號通路和TNF信號通路)和細胞凋亡(如細胞凋亡信號通路和p53信號通路)等。動物實驗HE染色結果表明,對照組大鼠心肌細胞正常;模型組大鼠心肌纖維腫脹且有斷裂,心肌細胞增寬,局部有明顯水腫、滲出、炎性細胞浸潤;復方丹參滴丸組與模型組大鼠比較,心肌纖維排列略微紊亂且較窄,病理改變程度有所減輕。丹參-紅花組大鼠的心肌纖維排列整齊,細胞形態(tài)結構完整,心肌纖維腫脹輕,無毛細血管擴張,接近正常心肌形態(tài)。蛋白質免疫印跡檢測結果表明,與對照組比較,模型組大鼠心肌組織中HIF-1α、VEGFA、PDGFA和bFGF的蛋白表達水平顯著升高(P<0.05、0.01),p-mTOR和p-STAT3的蛋白表達水平顯著下降(P<0.05、0.01)。與模型組比較,丹參-紅花顯著上調了p-mTOR、p-STAT3、HIF-1α、VEGFA、PDGFA和bFGF的蛋白表達水平(P<0.05、0.01)。結論 丹參-紅花可能通過上調與血管生成密切相關的蛋白水平來促進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缺血心肌組織的血管生成,從而改善其缺血性損傷。
    12  基于Keap1/Nrf2/HO-1通路漢黃芩素7-O-β-D-乙基葡萄糖醛酸苷體外抗氧化應激作用研究
    黎浩,胡蘊然,楊慧,柳航,葛衛(wèi)紅
    2023, 46(4):772-78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10
    [摘要](922) [HTML](0) [PDF 8.22 M](1249)
    摘要:
    目的 探討漢黃芩素 7-O-β-D-乙基葡萄糖醛酸苷(WODE)對脂多糖(LPS)誘導的小鼠巨噬細胞(RAW264.7)的抗氧化應激作用及機制。方法 MTS法檢測WODE(2.5、5.0、10.0、20.0、40.0、80.0、160.0 μmol·L-1)對RAW264.7細胞活力的影響;體外培養(yǎng)RAW264.7細胞,WODE(10、20、40 μmol·L-1)或地塞米松(1 μmol·L-1,陽性藥)預處理1 h,再給予LPS刺激24 h(造模過程不再加藥),對照組不加 LPS 和受試物,模型組只給予 LPS 刺激;熒光探針檢測胞內活性氧(ROS)水平;Griess反應測定細胞上清液中 NO 生成量;ELISA 檢測細胞上清液中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白細胞介素-6(IL-6)的分泌;實時熒光定量 PCR(qRT-PCR)法檢測細胞內誘導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環(huán)氧化酶-2(COX-2)、白細胞介素-1βIL-1β)、醌氧化還原酶1(NQO-1)、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的mRNA表達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檢測細胞核因子E2相關因子2(Nrf2)和血紅素加氧酶-(1 HO-1)蛋白表達水平;免疫熒光染色法檢測細胞內Kelch ECH相關蛋白(1 Keap1)表達水平。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WODE濃度小于40 μmol·L-1時,細胞存活率沒有明顯變化;濃度大于80 μmol·L-1時,細胞存活率下降,但未見統(tǒng)計學差異。與模型組比較,WODE 10、20、40 μmol·L-1組 ROS水平顯著降低(P<0.01);20、40 μmol·L-1 組 NO 釋放顯著降低(P<0.05、0.01);40 μmol·L-1iNOS mRNA 表 達 水 平 顯 著 降 低(P<0.01);10、20、40 μmol·L-1COX-2 和20、40 μmol·L-1IL-1β mRNA表達水平顯著降低(P<0.05、0.01);10、20、40 μmol·L-1組TNF-α和IL-6的釋放受到顯著抑制(P<0.01);10、20、40 μmol·L-1NQO-1 mRNA表達水平顯著升高(P<0.01),40 μmol·L-1SOD-1 mRNA表達水平顯著升高(P<0.01);10、20、40 μmol·L-1組Keap1蛋白表達水平顯著降低(P<0.01);10、20、40 μmol·L-1組HO-1蛋白和mRNA表達水平顯著提高(P<0.05、0.01);20、40 μmol·L-1 組 Nrf2 蛋白和 40 μmol·L-1 組 Nrf2 mRNA 表達水平顯著增加(P<0.01)。結論 WODE 對 LPS 誘導的RAW264.7細胞的氧化應激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與調控Keap1/Nrf2/HO-1信號通路相關。
    13  靈芝菌生物轉化對何首烏特異質肝毒性的影響
    段淇軒,林艷
    2023, 46(4):781-78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11
    [摘要](463) [HTML](0) [PDF 12.98 M](1261)
    摘要:
    目的 建立靈芝菌與何首烏雙向發(fā)酵的最佳發(fā)酵體系,并探討靈芝菌生物轉化對何首烏特異質肝毒性的影響。方法 70%乙醇回流提取生何首烏粉末制備何首烏醇提物(PMEE,二苯乙烯苷質量分數(shù)為7.85%);HPLC法檢測二苯乙烯苷轉化率,考察底物濃度、發(fā)酵溫度、轉速、瓶裝量、接種量、發(fā)酵時間6個因素對靈芝菌與PMEE雙向發(fā)酵體系的影響,并制備不同二苯乙烯苷轉化率的發(fā)酵物。采用脂多糖 (LPS) 制備 SD 大鼠特異質肝毒性模型,考察 PMEE 高、低劑量 (以生首烏計2.16、1.08 g·kg-1,分別為4、2倍臨床等效劑量)及靈芝菌轉化后PMEE發(fā)酵物(二苯乙烯苷的轉化率分別為0、50%、75%、100%,以生首烏計2.16 g·kg-1)的特異質肝毒性,ELISA法檢測血清丙氨酸氨基轉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氨酶(AST)、乳酸脫氫酶(LDH)的釋放量,HE染色法觀察肝臟病理學改變。結果 靈芝菌轉化PMEE的最佳發(fā)酵條件為發(fā)酵溫度 28 ℃、搖床轉速 180 r·min-1、菌種接種量 2.5%、培養(yǎng)基瓶裝量 25%、底物質量濃度 19.11 mg·mL-1,轉化時間 88~104 h,二苯乙烯苷轉化率與轉化時間呈一定的線性關系,線性方程為Y=20.657X-12.959,R2=0.988。與對照組比較,模型組的ALT、AST、LDH無顯著性差異,提示LPS特異質肝毒性模型造模成功;與模型組比較,PMEE靈芝菌轉化后二苯乙烯苷轉化率為 75%、100% 組 ALT、AST、LDH 的釋放量無顯著差異,其他給 藥 組 ALT、AST、LDH 釋 放 量 均 顯著升高(P<0.01),且ALT、AST、LDH的釋放量隨二苯乙烯苷含量的減少而減少。與對照組相比,模型組有少量炎癥因子增加,但無顯著性病理學改變,未見肝損傷現(xiàn)象;PMEE高劑量組出現(xiàn)肝細胞廣泛性壞死,胞核消失,有許多大小不一的脂滴空泡,偶有灶性炎癥;PMEE低劑量組可見多數(shù)匯管區(qū)有大量庫普弗細胞浸潤,多數(shù)肝細胞水腫,有少量肝細胞胞質內可見小泡性或細顆粒狀脂質空泡;PMEE靈芝菌轉化組隨著二苯乙烯苷含量降低,肝臟損傷程度也減輕,二苯乙烯苷轉化率為100%組基本上未見肝細胞損傷。結論 靈芝菌生物轉化能降低何首烏特異質肝毒性,減毒作用與減少何首烏中二苯乙烯苷含量相關。
    14  S-3(-三氟甲基)-6,7-雙[4(-三氟甲基)苯基]-3,4-二氫喹啉-2(1H)-酮下調STAT3信號通路抑制人結直腸癌細胞生長的作用研究
    張金華,趙祺,薛暢,郭月琴,趙承光,姜程曦
    2023, 46(4):788-79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12
    [摘要](754) [HTML](0) [PDF 11.05 M](1152)
    摘要:
    目的 基于信號轉導和轉錄活化因子3(STAT3)信號通路探討三氟甲基化二氫喹喔啉酮類化合物S-3-(三氟甲基)-6,7-雙[4-(三氟甲基)苯基]-3,4-二氫喹啉-2(1H)-酮(2o)對人結直腸癌細胞生長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 MTT法檢測三氟甲基化二氫喹喔啉酮類化合物 2b、2e、2f、2g、2k、2l、2m、2o、2q(20 μmo·L-1)作 用 48 h 對 人 結 直 腸 癌 細 胞DLD-1 存活率的影響,檢測化合物2o(0.5、1.0、2.0、5.0、7.5、10.0、12.5、15.0、17.5 μmo·L-1)作用48 h對人結直腸癌細胞HCT116、RKO和DLD-1存活率的影響;克隆形成實驗檢測化合物2o(2.5、5.0、10.0 μmo·L-1)對RKO、DLD-1、HCT116細胞增殖的影響;流式細胞術和 Hoechst染色檢測化合物 2o 對細胞凋亡的影響;細胞劃痕實驗檢測化合物 2o 對 DLD-1 和RKO 細胞遷移率的影響;Western blotting 法檢測化合物 2o 對 RKO 細胞 p-STAT3、STAT3、骨髓白血病細胞分化蛋白(MCL)-1、生存素(Survivin)、B淋巴細胞瘤-2(Bcl-2)、Bcl-2相關X蛋白(Bax)蛋白表達水平的影響,檢測化合物2o對白細胞介素-6(IL-6)刺激下p-STAT3、STAT3蛋白表達水平的影響。結果 化合物2o對DLD-1細胞的殺傷能力較其他化 合 物 強 ; 化 合 物 2o 對 HCT116、 RKO 和 DLD-1 細 胞 的 半 數(shù) 抑 制 濃 度 (IC50) 分 別 為 (3.573±0.172)、(8.056±0.458)、(6.226±0.458)μmo·L-1。與對照組比較,化合物2o明顯降低了HCT116、RKO和DLD-1細胞的集落形成能力;顯著降低DLD-1和RKO細胞遷移率(P<0.01、0.001);明顯增加RKO、DLD-1細胞凋亡率;明顯增加HCT116和RKO細胞核亮染比例;明顯降低p-STAT3、MCL-1、Survivin、Bcl-2蛋白表達,明顯升高Bax蛋白表達,對STAT3蛋白表達無明顯影響。與對照組比較,IL-6刺激的模型組p-STAT3蛋白表達明顯升高,STAT3蛋白表達無明顯變化;與模型組比較,隨著化合物2o濃度的升高,p-STAT3蛋白表達明顯降低,STAT3蛋白表達無明顯變化。結論 化合物2o可能通過下調STAT3信號通路發(fā)揮抗人結直腸癌作用。
    15  乳香沒藥精油自微乳的制備與抗炎鎮(zhèn)痛作用評價
    黎鵬,程永婷,馬峰,任成波,孫建偉,張敬
    2023, 46(4):795-80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13
    [摘要](1194) [HTML](0) [PDF 1.51 M](1607)
    摘要:
    目的 制備乳香沒藥精油(FMO)自微乳化給藥系統(tǒng)(FMO-SMEDDSs),并評價其抗炎鎮(zhèn)痛效果。方法 水蒸氣蒸餾法提取FMO,考察FMO與不同種類油相、乳化劑和助乳化劑的配伍相容性并確定了FMO-SMEDDSs的處方組成,最終根據(jù)偽三元相圖法得到其處方配比;以熱力學穩(wěn)定性、動態(tài)光散射、透射電鏡等實驗手段評價FMO-SMEDDSs的理化性質。將 SD 大鼠隨機分為 5 組 :對照組、模型組、布洛芬(陽性藥 ,20 mg·kg-1)組、FMO(生藥劑量 90 mg·kg-1)組、FMOSMEDDSs (90 mg·kg-1)組,每天ig給藥2次,連續(xù)給藥7 d,對照組與模型組ig生理鹽水;除對照組外,其余4組大鼠均在右后足跖sc 40.0%甲醛溶液0.1 mL,6 h后用千分尺測量大鼠右后足厚度,并計算腫脹度和腫脹抑制率;ELISA試劑盒法分別檢測致炎足足底組織中前列腺素E2(PGE2)水平,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通過小鼠扭體法評價布洛芬(40 mg·kg-1)組、FMO(180 mg·kg-1)組、FMO-SMEDDSs(180 mg·kg-1)的鎮(zhèn)痛效果。結果 根據(jù)配伍相容性及偽三元相圖結果,分別選擇肉豆蔻酸異丙酯(IPM)、聚山梨酯 80 和異丙醇作為 FMO-SMEDDSs 的油相、乳化劑和助乳化劑,配比為 4∶4∶2;FMO-SMEDDSs形成的微乳平均粒徑為(57.8±1.1)nm,PDI為(0.216±0.014),Zeta電位為(-11.5±0.05)mV,在透射電鏡下可觀察到微乳呈球狀,F(xiàn)MO-SMEDDSs熱力學穩(wěn)定性良好。與模型組比較,布洛芬、FMO、FMOSMEDDSs組大鼠的致炎足腫脹度及腫脹率均顯著降低(P<0.05),PGE2、TNF-α和IL-6水平顯著降低(P<0.05);與FMO組比較,F(xiàn)MO-SMEDDSs組大鼠致炎足腫脹度及腫脹率進一步顯著降低(P<0.05),PGE2、TNF-α和IL-6水平進一步顯著降低(P<0.05)。與模型組比較,ig布洛芬、FMO以及FMO-SMEDDSs后均能顯著延長小鼠扭體反應潛伏期,顯著減少15 min內的扭體次數(shù)(P<0.05);相對于FMO組,F(xiàn)MO-SMEDDSs抑制小鼠扭體反應作用更明顯。結論 成功制備FMO-SMEDDSs,其具有良好的抗炎鎮(zhèn)痛的作用。
    16  姜黃素調控NF-κB信號通路對糖尿病模型大鼠胰島細胞形態(tài)和功能的影響
    劉虎軍,賈菲,賀鈺梅
    2023, 46(4):803-81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14
    [摘要](987) [HTML](0) [PDF 4.60 M](3295)
    摘要:
    目的 探討姜黃素通過核因子-κB(NF-κB)信號通路對高糖高脂飲食誘導的糖尿病模型大鼠胰島細胞形態(tài)和功能的影響。方法 采用高糖高脂飼料+ip鏈脲佐菌素法制備糖尿病大鼠模型,將模型成功 SD大鼠隨機分為5組:模型組、二甲雙胍(200 mg·kg-1,陽性藥)組和姜黃素低、中、高劑量(50、150、250 mg·kg-1)組,對照組不造模。ig給藥,每天1次,連續(xù)6周,對照組同時注射等量無菌磷酸鹽緩沖液(PBS)。觀察SD大鼠體質量變化;血糖儀檢測空腹血糖;ELISA法檢測血清C肽水平;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中糖化血紅蛋白、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總膽紅素(TBil)、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酸(UA)水平;取胰腺進行 HE 染色,于光鏡下觀察胰島形態(tài)學改變;免疫組化染色法觀察胰島 NF-κB 的陽性表達;Western blotting法檢測NF-κB信號通路相關蛋白表達;提取胰島細胞,免疫熒光染色觀察胰島素分泌,葡萄糖刺激的胰島素分泌(GSIS)實驗檢測胰島素分泌量。結果 與模型組比較,各給藥組體質量在治療第2周時開始緩慢增長,第3、4周體質量顯著升高(P<0.05);血糖水平顯著降低(P<0.05),血清 C 肽水平顯著升高(P<0.05);糖化血紅蛋白、TG、TC、LDL-C、ALT、AST、Scr、BUN、UA水平顯著降低(P<0.05),HDL-C水平顯著升高(P<0.05);胰島大小和形態(tài)逐漸恢復正常,胰島細胞依次變得更清晰完整,導管系統(tǒng)內的囊性擴張也逐漸減少;NF-κB陽性細胞減少;p-P65蛋白表達顯著降低(P<0.05),p-IκBα蛋白表達顯著升高(P<0.05);胰島原代細胞分泌胰島素顯著增加(P<0.05)。結論 姜黃素可以保護糖尿病大鼠胰島細胞正常形態(tài),維持胰島細胞功能,減輕糖尿病大鼠癥狀,其機制可能與調控NF-κB信號通路有關。
    17  基于HPLC多組分定量聯(lián)合化學計量學及灰色關聯(lián)度分析的地膚子質量控制研究
    喬樂天,劉源,賈號,孫彬
    2023, 46(4):812-82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15
    [摘要](901) [HTML](0) [PDF 2.26 M](1304)
    摘要:
    目的 建立定量檢測地膚子中9種成分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譜(HPLC)法,并聯(lián)合化學計量學及灰色關聯(lián)度分析對其質量控制進行研究。方法 采用 HPLC法同時檢測地膚子中蘆丁、金絲桃苷、異鼠李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異鼠李素、齊墩果酸、胡蘿卜苷、地膚子皂苷Ⅰc、β-谷甾醇含量,并通過聚類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別分析及灰色關聯(lián)度分析比較不同產(chǎn)地地膚子質量差異。結果 蘆丁、金絲桃苷、異鼠李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異鼠李素、齊墩果酸、胡蘿卜苷、地膚子皂苷Ⅰc和β-谷甾醇分別在各自范圍內線性關系良好(r>0.999 2);精密度、穩(wěn)定性及重復性良好;平均加樣回收率在96.93%~100.12%。聚類分析結果顯示17批樣品聚為3類;主成分分析結果顯示主成分1、2是影響樣品質量評價的主要因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別分析結果顯示地膚子皂苷Ⅰc、蘆丁和齊墩果酸變量重要性投影(VIP)值均>1,是影響產(chǎn)品質量差異的標志性成分;灰色關聯(lián)度分析結果顯示17批樣品的相對關聯(lián)度在0.334 0~0.622 5,不同產(chǎn)地地膚子質量存在一定差異。結論 所建立的HPLC多組分定量聯(lián)合化學計量學及灰色關聯(lián)度分析方法操作便捷、結果準確,可為地膚子質量控制和品質評價提供依據(jù)。
    18  UPLC-波長切換法同時測定雙黃連注射劑中5種成分含量及差異性分析
    孫慧珠,王曉蕾,李冬梅,王冰,蘇建,張麗,劉永利
    2023, 46(4):821-82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16
    [摘要](860) [HTML](0) [PDF 2.64 M](1135)
    摘要:
    目的 建立UPLC波長切換法同時測定雙黃連注射劑[雙黃連注射液、注射用雙黃連(凍干)、雙黃連粉針劑]中5種特征成分,并對87批樣品(注射液63批,凍干劑15批,粉針劑9批)進行測定,對批次間、企業(yè)間及劑型間樣品結果差異性進行分析。方法 樣品經(jīng)提取后,采用UPLC波長切換法,同時測定了綠原酸、咖啡酸、連翹酯苷A、黃芩苷、連翹苷5種特征成分,色譜柱 :Waters HSS T3 C18(100 mm×2.1 mm,1.7 μm),以乙腈-0.1%磷酸溶液為流動相進行梯度洗脫,體積流量0.3 mL·min-1,綠原酸、咖啡酸及連翹酯苷 A檢測波長為 324 nm,黃芩苷檢測波長為 276 nm,連翹苷檢測波長為228 nm;進行專屬性、線性關系、精密度、重復性、準確度、穩(wěn)定性方法學考察;取樣品3批,分別按建立的方法、現(xiàn)行質量標準測定方法檢測,對比2種方法的檢測結果;采用建立的方法對87批樣品進行測定。繪制各測定指標結果的頻率分布直方圖或箱式圖,進行注射液不同企業(yè)間、批次間各成分含量差異性分析;繪制5個成分及綠原酸和咖啡酸總量的平均含量分布情況雷達圖,進行不同劑型之間結果差異性分析;采用 minitab軟件對 87批樣品測定結果進行主成分分析。結果 建立 UPLC波長切換法經(jīng)方法學考察符合要求;與現(xiàn)行質量標準測定方法比對,建立的方法檢測結果無差異。注射液 2個生產(chǎn)企業(yè)樣本數(shù)相當,綠原酸和咖啡酸總量的均值及離散程度無差異,但不同企業(yè)2種成分比例存在差別;黃芩苷、連翹苷及連翹酯苷A含量均值一致,離散程度一致,不同生產(chǎn)企業(yè)、不同批次間無顯著性差異。雷達圖結果顯示,凍干劑與粉針劑工藝除干燥方式外完全一致,其綠原酸、咖啡酸、兩者總量及黃芩苷含量比例落點幾乎重合;連翹苷與連翹酯苷A在粉針劑中含量是凍干劑的近2倍,且批次間差異性大;縱向比較3個劑型,除連翹苷含量相近外,其余成分含量差別均較大。主成分分析結果顯示,3個不同劑型被明顯區(qū)分,現(xiàn)行質量標準控制項目越多的劑型,樣品越集中。結論 建立的方法準確可靠,在多樣本測定的基礎上為標準統(tǒng)一及藥品質量標準制定的合理性提供參考。
    19  維生素C聯(lián)合同步放化療治療III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療效
    袁越,胡立立,楊莉平,王萬志
    2023, 46(4):829-83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17
    [摘要](982) [HTML](0) [PDF 1.30 M](1126)
    摘要:
    目的 探究維生素 C聯(lián)合同步放化療(CCRT)對 III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近期療效、生存質量及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和炎癥因子水平的影響。方法 將2019年3月—2021年3月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醫(yī)院收治的 60例 III期 NSCLC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30)與試驗組(n=30)。對照組患者采用 CCRT治療。放療方案:6MV-X 直線加速器掃描,每次 1.8~2.0 Gy,每周 5 次,總劑量 60~66 Gy。化療方案:順鉑(50 mg·m-2)第 1 天(d1)、d8、d29、d36靜脈滴注,依托泊苷(50 mg·m-2)d1~d5、d29~d33靜脈滴注。36 d為 1個療程,共治療 1個療程。試驗組患者采用維生素 C聯(lián)合 CCRT治療,CRRT方案同對照組,CCRT治療方案開始后即給予靜脈輸注維生素 C,每天 10 g,每周2次(間隔3 d)至放化療結束,放化療全程口服維生素C,每天4 g,連續(xù)治療36 d。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近期療效、生存質量(KPS 評分)以及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IgA、C 反應蛋白(CRP)、IgM、白細胞介素 6(IL-6)、IgG 水平。結果 試驗組客觀緩解率為 53.33%,略高于對照組的 46.67%,但差異無顯著性(P>0.05)。試驗組化療后生存質量穩(wěn)定改善率 83.33% 顯著高于對照組 56.67%(P<0.05)。試驗組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33.33%,顯著低于對照組的 60.00%(P<0.05)。治療前,兩組的 IgA、IgG、IgM 和 IL-6、CRP、TNF-α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IgA、IgG、IgM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顯著升高(P<0.05),IL-6、CRP、TNF-α水平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試驗組 IgA、IgG、IgM 水平顯著升高(P<0.05),IL-6、CRP、TNF-α水平降低(P<0.05)。結論 維生素C聯(lián)合CCRT治療III期NSCLC可顯著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改善生存質量及機體免疫功能。
    20  重組人尿激酶原與替羅非班聯(lián)用病灶內或冠脈內給藥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診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術后心肌微循環(huán)、血管內皮功能和血清心肌酶指標的影響
    孫震,陳天宇,樂揚,王雁
    2023, 46(4):835-84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18
    [摘要](821) [HTML](0) [PDF 1.28 M](1178)
    摘要:
    目的 探討重組人尿激酶原與替羅非班聯(lián)用病灶內或冠脈內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診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患者術后心肌微循環(huán)、血管內皮功能和血清心肌酶、白細胞介素-18(IL-18)、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丙二醛(MDA)水平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選擇 2018 年 7 月—2021 年 10 月于合肥市第八人民醫(yī)院接受急診 PCI 治療的 120 例STEMI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n=60)和試驗組(n=60)。其中試驗組于病灶內聯(lián)用重組人尿激酶原與替羅非班治療,對照組則于冠脈內聯(lián)用重組人尿激酶原與替羅非班治療。分別于急診PCI前后比較兩組患者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療(TIMI)血流分級、TIMI心肌灌注分級(TMPG)以及校正TIMI血流幀數(shù)計數(shù)(cTFC)。記錄術后24 h內兩組心肌酶[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CK、CK-MB)、心肌肌鈣蛋白T(cTnT)]峰值。分別于急診PCI術前和術后24 h、7 d時檢測兩組患者的血管內皮功能指標[內皮素-1(ET-1)、一氧化氮(NO)]以及血清 IL-18、MMP-9、MDA水平。統(tǒng)計兩組急診 PCI術后 6個月隨訪期間主要不良心腦血管事件(MACCE)發(fā)生情況,以及住院期間出血事件發(fā)生率。結果 試驗組急診 PCI術后即刻 TIMI 3級、TMPG 3級患者占比(96.67%、95.00%)均顯著高于對照組(86.67%、83.33%,P<0.05)。兩組急診PCI術后即刻cTFC均較術前顯著降低(P<0.05),且以試驗組下降更顯著(P<0.05)。兩組術后24 h內各項心肌酶指標(LDH、CK、CK-MB)的峰值均較術前顯著升高(P<0.05),且試驗組術后 24 h 內各項心肌酶指標(LDH、CK、CK-MB)的峰值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與術前相比,兩組術后24 h血清ET-1、IL-18、MMP-9、MDA水平均顯著升高(P<0.05),術后7 d以上指標則均顯著降低(P<0.05)。兩組術后24 h血清NO濃度均較術前顯著下降(P<0.05),而術后7 d均較術前顯著升高(P<0.05)。且術后24 h、7 d,試驗組血清ET-1、IL-18、MMP-9、MDA水平均顯著低于同期對照組(P<0.05),血清NO濃度則均顯著高于同期對照組(P<0.05)。6個月隨訪期間,試驗組MACCE發(fā)生率(5.00%)比對照組(16.67%)顯著降低(P<0.05)。住院期間,試驗組出血事件發(fā)生率(6.67%)與對照組(10.00%)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病灶內或冠脈內聯(lián)用重組人尿激酶原與替羅非班均能改善STEMI急診PCI患者術后心肌微循環(huán),減輕血管內皮損傷及心肌損傷,降低機體炎癥及氧化應激水平,但病灶內給藥的效果更為明顯。
    21  海曲泊帕乙醇胺片聯(lián)合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對實體腫瘤治療相關性血小板減少癥的療效及對血清TPO、IL-6、TNF-α水平的影響
    馬明瑛,王軍旗,張治業(yè)
    2023, 46(4):843-84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19
    [摘要](761) [HTML](0) [PDF 1.28 M](1816)
    摘要:
    目的 探討海曲泊帕乙醇胺片聯(lián)合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療實體腫瘤治療相關性血小板減少癥的臨床療效以及其對患者血清促血小板生成素(TPO)、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選擇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2021年9月—2022年6月收治的88例實體腫瘤治療相關性血小板減少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44例。試驗組給予海曲泊帕乙醇胺片聯(lián)合rhTPO治療,對照組單用rhTPO治療。比較兩組治療前以及治療第3、7、14天時血小板計數(shù),并比較兩組血小板計數(shù)恢復至≥75×109·L-1、≥100×109·L-1所需時間。治療第 14天時根據(jù)試驗對象血小板計數(shù)變化情況進行療效評估。治療前后檢測兩組患者的血清 TPO、IL-6、TNF-α水平。記錄并比較兩組不良反應情況。結果 試驗組總有效率為 90.91%,與對照組(65.91%)相比顯著升高(P<0.05)。兩組治療前血小板計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第 3、7、14天時血小板計數(shù)均逐漸升高,且均顯著高于治療前(P<0.05)。治療第3、7、14天時,試驗組血小板計數(shù)均顯著高于同期對照組(P<0.05)。試驗組血小板計數(shù)恢復至≥75×109·L-1、≥100×109·L-1所需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TPO、IL-6、TNF-α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且治療后,試驗組血清 TPO、IL-6、TNF-α 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 15.91%,對照組為 11.36%,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海曲泊帕乙醇胺片聯(lián)合 rhTPO治療 SCTRT能有效升高患者體內血小板水平,下調血清TPO、IL-6、TNF-α水平,總體療效確切,且不明顯增加不良反應的發(fā)生風險。
    22  基因多態(tài)性對替格瑞洛出血不良反應的影響
    謝小云,黃愛文,李莉,江彥,蔡佳松
    2023, 46(4):850-85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20
    [摘要](873) [HTML](0) [PDF 1.22 M](1245)
    摘要:
    目的 在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患者中開展替格瑞洛的藥物基因組學研究,以期發(fā)現(xiàn)能預測替格瑞洛出血不良反應個體差異的遺傳學因素。方法 對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yī)院2018年收治的75例本地區(qū)漢族符合入排標準的 ACS患者,進行 SLCO1B1、UGT2B7P2Y12、PEAR1ITGA2B、ITGB3的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檢測,同時收集并記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shù)(BMI)、合并癥、患病類型、吸煙狀況、飲酒狀況、生化指標以及最大血小板聚集率及出血事件。通過二元 Logistic回歸分析法分析替格瑞洛出血不良反應與基因多態(tài)性的相關性。結果 二元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SLCO1B1 rs4149056、PEAR1 rs12407843、PEAR1 rs77235035與替格瑞洛出血風險顯著相關,而調整混雜因素后的分析結果顯示上述基因型與替格瑞洛出血不良反應沒有顯著相關性,均不能作為預測替格瑞洛出血不良反應的獨立遺傳因素(P>0.05)。結論 未發(fā)現(xiàn)替格瑞洛轉運受體、作用靶點以及血小板膜受體相關的基因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與替格瑞洛導致的出血不良反應有顯著相關性。
    23  阿加曲班聯(lián)合阿司匹林治療早期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療效觀察
    周濟,尹霄霄,劉洋,金旻
    2023, 46(4):856-86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21
    [摘要](678) [HTML](0) [PDF 1.18 M](1227)
    摘要:
    目的 探討阿加曲班聯(lián)合阿司匹林在早期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納入2019年1月—2022年1月火箭軍特色醫(yī)學中心收治的發(fā)病24 h內、未接受靜脈溶栓治療和血管內介入治療的急性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120例為對象進行回顧性研究。根據(jù)治療方案的不同分為對照組(阿司匹林聯(lián)合氫硫酸氯吡格雷)及試驗組(阿加曲班聯(lián)合阿司匹林),每組各60例。對照組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每次100 mg,每天1次,同時聯(lián)合口服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每次75 mg,每天1次,共3周。試驗組予以阿司匹林腸溶片,用法用量同對照組,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阿加曲班注射液,治療前48 h給予阿加曲班注射液60 mg,每天1次,24 h持續(xù)靜脈泵入,第3~7天予以阿加曲班注射液每次10 mg,每天2次,3 h靜脈滴注。兩組住院治療時間均≥14 d。分別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及根據(jù)Barthel指數(shù)(BI)評分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情況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況,并觀察兩組的癥狀性腦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應情況。結果 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的總有效率分別為82.67%和6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NIHSS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試驗組降低程度更加明顯,治療后兩組 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試驗組 BI評分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BI評分均較同組治療前顯著增加(P<0.05),且試驗組BI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期間出現(xiàn)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對照組有3例,試驗組有2例;兩組患者均無癥狀性腦出血出現(xiàn)。兩組間主要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阿加曲班聯(lián)合阿司匹林較常規(guī)雙抗治療更有助于改善早期急性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預后,同時不增加不良反應風險。
    24  孟魯司特鈉聯(lián)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序貫治療小兒反復下呼吸道感染的療效觀察
    袁向尚
    2023, 46(4):861-86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22
    [摘要](526) [HTML](0) [PDF 1.23 M](1431)
    摘要:
    目的 探究孟魯司特鈉聯(lián)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序貫治療小兒反復下呼吸道感染(RLRTI)的療效。方法 回顧性選取 2019年 3月—2021年 2月河南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yī)院收治的 148例 RLRTI患兒,按照治療方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各74例。對照組患兒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采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序貫療法,先給予注射用阿莫西林鈉克拉維酸鉀,每天iv 2次,每次30 mg·kg-1,每次在3~4 min內緩慢注射,治療3~5 d,病情穩(wěn)定后改為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每天分2次口服,每次1片,共服用5~9 d,共治療8~14 d。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孟魯司特鈉顆粒,每晚口服 4 mg,7 d 為 1 個療程。治療 2 個療程。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檢測治療前后患兒血清免疫功能指標免疫球蛋白 A (IgA)、IgG、IgE、CD4+、CD4+/CD8+水平;觀察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出院后隨訪 6個月,觀察復發(fā)情況。結果 治療后,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 94.59%,顯著高于對照組的 81.08%(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血清 IgA、IgG、CD4+、CD4+/CD8+水平均顯著升高(P<0.05),且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血清IgE水平均顯著降低(P<0.05),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期間試驗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12.16%,對照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9.46%,兩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患兒出院后隨訪6個月內,試驗組復發(fā)率 16.22%,顯著低于對照組的 31.08%(P<0.05)。結論 孟魯司特鈉聯(lián)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序貫療法能夠提高 RLRTI患兒治療效果,改善患兒免疫功能,有效降低患兒復發(fā)率,且安全可靠,值得廣泛應用。
    25  蘭索拉唑藥物不良反應的Meta分析
    李巖峰,王楠,李廣鑒,閆宇青,李聞新
    2023, 46(4):866-87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23
    [摘要](666) [HTML](0) [PDF 1.51 M](1246)
    摘要:
    目的 系統(tǒng)評價蘭索拉唑臨床應用中的藥物不良反應(ADR)。方法 計算機檢索 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CNKI)、萬方數(shù)據(jù)庫(Wanfang Data)和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jù)庫(CBM),檢索時限均為建庫起至 2022年 9月 1日,收集蘭索拉唑在臨床應用中 ADR的隨機對照試驗(RCT),采用 RevMan 5.4統(tǒng)計軟件進行Meta分析。結果 共納入23項 RCTs,共計10 980 例患者。Meta分析結果顯示,在ADR 總體發(fā)生情況[OR=0.79,95%CI(0.69,0.90),P=0.000 4]和胃腸道系統(tǒng)損害[OR=0.44,95%CI(0.32,0.62),P<0.000 01]中,試驗組ADR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中樞及外周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害[OR=0.80,95%CI(0.54,1.18),P=0.27]、呼吸系統(tǒng)損害[OR=1.67,95%CI(0.67,4.15),P=0.27]、皮膚及其附件損害[OR=1.24,95%CI(0.33,4.69),P=0.75]中,試驗組ADR發(fā)生率與對照組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15 mg·d-1亞組的ADR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OR=0.66,95%CI(0.44,0.99),P=0.04],30 mg·d-1 亞組[OR=0.89,95%CI(0.76,1.05),P=0.16]和60 mg·d-1 亞組 [OR=0.76,95%CI(0.37,1.56),P=0.46]的 ADR 發(fā)生率與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療程≤30 d亞組[OR=0.60,95%CI(0.46,0.77),P<0.000 1]ADR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療程>30 d亞組[OR=0.87,95%CI(0.75,1.01),P=0.07]ADR發(fā)生率與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消化性潰瘍亞組[OR=0.71,95%CI(0.56,0.92),P=0.008]ADR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胃食管返流病亞組[OR=0.93,95%CI(0.78,1.10),P=0.39]ADR發(fā)生率與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蘭索拉唑安全性良好,患者的給藥劑量為30 mg·d-1和60 mg·d-1、療程>30 d、臨床診斷為胃食管返流病,其ADR發(fā)生率明顯增加。
    26  半夏瀉心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孫欣欣,都基莎,孫穎
    2023, 46(4):878-88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24
    [摘要](853) [HTML](0) [PDF 1.30 M](1126)
    摘要:
    目的 系統(tǒng)評價半夏瀉心湯對潰瘍性結腸炎療效、不良反應及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的改善作用。方法 檢索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CNKI)、萬方數(shù)據(jù)庫(Wanfang Data)、維普生物醫(yī)學數(shù)據(jù)庫(VIP)、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jù)庫(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數(shù)據(jù)庫中半夏瀉心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隨機對照試驗(RCT),檢索時限為建庫至 2022年 12月 31日,篩選文獻并提取相關數(shù)據(jù),使用 RevMan 5.4軟件進行 Meta分析。結果 共納入10項RCTs,包括768例患者。Meta分析結果顯示,半夏瀉心湯治療組療效更高[OR=5.72,95%CI(3.50,9.36),P<0.000 01]、血清TNF-α水平更低[SMD=-2.09,95%CI(-3.33,-0.85),P=0.001],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比較無明顯差異[OR=0.38,95%CI(0.21,0.68),P=0.23]。結論 半夏瀉心湯能有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安全性較好,但本研究納入研究的數(shù)量少,結論仍需更多高質量、高級別的臨床研究進一步驗證。
    27  細胞治療產(chǎn)品示蹤技術研究進展
    郝曉芳,耿興超,黃瑛,李波
    2023, 46(4):885-88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25
    [摘要](814) [HTML](0) [PDF 1.21 M](1319)
    摘要:
    細胞治療給許多疾病帶來希望,已經(jīng)成為業(yè)界關注的熱點之一。盡管細胞治療在治療效力方面取得了快速發(fā)展,但移植細胞在體內的生物分布及機制尚不清楚。細胞體內示蹤技術的不足嚴重影響了細胞治療的臨床轉化應用。目前,多種細胞體內示蹤技術已經(jīng)應用于臨床前研究,如染料標記追蹤、放射性同位素追蹤、納米顆粒標記技術、報告基因技術、實時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qRT-PCR)技術、組織學技術等,但缺乏完美可靠的示蹤技術。為比較不同的示蹤技術,對目前研究中應用的細胞示蹤技術進行綜述。
    28  小膠質細胞極化中的糖代謝重編程研究進展
    段叢妍,張明杰,王少峽
    2023, 46(4):890-89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26
    [摘要](1305) [HTML](0) [PDF 1.22 M](2329)
    摘要:
    靜息態(tài)或M2表型的小膠質細胞主要由葡萄糖通過氧化磷酸化為細胞提供能量,病理條件下的M1促炎型小膠質細胞即使在氧氣充足條件下,葡萄糖也會被優(yōu)先用于糖酵解生成大量乳酸,三羧酸循環(huán)受到抑制。蛋白激酶 B(Akt)及AMP依賴的蛋白激酶(AMPK)/哺乳動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缺氧誘導因子-1α(HIF-1α)信號通路在調節(jié)糖酵解與炎癥反應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小膠質細胞中糖酵解與炎癥存在制約關系,抑制糖代謝重編程能夠干預小膠質細胞 M1炎癥表型極化狀態(tài),可以作為抑制神經(jīng)炎癥的藥物作用靶點,為退行性疾病、腦血管疾病等相關藥物的研發(fā)提供新思路。
    29  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基因治療的藥理與臨床研究進展
    張鵬,孟永,謝金華,劉楚喬,熊亞妮,常艷
    2023, 46(4):897-90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27
    [摘要](1147) [HTML](0) [PDF 1.17 M](1574)
    摘要:
    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MD)是由多因素共同誘發(fā)的視網(wǎng)膜黃斑區(qū)改變,基因治療可以顯著改善AMD患者臨床癥狀,減輕長期玻璃體內治療相關的治療負擔,提高臨床適應性。盡管已取得多項成果,但基因療法仍處于起步階段,多數(shù)藥物的臨床試驗仍處于研究階段。通過整理近10年以來AMD的相關靶點治療產(chǎn)品的藥理研究與臨床研究進展,并根據(jù)不同靶點或新載體進行分類,結合已取得的臨床試驗結果,評估基因治療AMD的可行性與安全性,以期對于AMD相關靶點、治療技術創(chuàng)新與載體開發(fā)提供參考。
    30  脫氧膽酸靶點參與多種疾病發(fā)病機制的研究進展
    劉玉碟,秦雪梅,劉月濤
    2023, 46(4):905-91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28
    [摘要](751) [HTML](0) [PDF 1.46 M](1947)
    摘要:
    脫氧膽酸是主要在盲腸和近端結腸由微生物作用生成的次級膽汁酸,具有一定的抗菌性和毒性。作為一種腫瘤刺激因子,脫氧膽酸可以起到誘導細胞凋亡、促進癌細胞增殖的作用,參與了胃部疾病、腸道疾病、食管疾病等眾多疾病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就脫氧膽酸作為潛在作用靶點參與各種疾病的發(fā)病機制進行綜述,以期為這些疾病的發(fā)病機制和治療藥物的研發(fā)提供思路。
    31  辣木葉及其有效成分抗高脂血癥藥理作用研究進展
    楊卓凡,宣攢威,羅浩鑫,鄭智彬,朱錦鴻,周紅祖,黃慶寶,余惠旻
    2023, 46(4):911-91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29
    [摘要](1000) [HTML](0) [PDF 1.21 M](1719)
    摘要:
    辣木葉來源于熱帶植物辣木Moringa oleifera,以葉入藥,具有良好的生理活性?,F(xiàn)代研究顯示辣木葉含有豐富的黃酮、多糖、多酚、生物堿等功能成分,具有明確的抗氧化、抗菌、降糖、抗高脂血癥等藥理作用。辣木葉及其有效成分可能通過抑制脂質過氧化、抑制胰脂肪酶活性、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誘導棕色脂肪組織生成、提高膽汁酸結合能力等途徑達到抗高脂血癥作用。綜述辣木葉及其有效成分抗高脂血癥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以期為利用該藥用植物資源開發(fā)新藥提供依據(jù)。
    32  黃芪有效成分的藥理作用與質量控制研究進展
    王禎,張俊令,焦宏基,劉婧,王晉乾
    2023, 46(4):917-92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30
    [摘要](1797) [HTML](0) [PDF 1.22 M](2712)
    摘要:
    黃芪是大宗藥材,有效成分主要包括多糖類、皂苷類和黃酮類。多糖類成分是黃芪中含量最多的活性成分,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衰老、改善記憶力等藥理作用;皂苷類成分具有抗炎、免疫調節(jié)、抗氧化等作用;黃酮類成分具有顯著的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黃芪有效成分的質量控制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譜法最為常用,根據(jù)不同有效成分的特性可選用不同的檢測器;另外,紅外光譜法、色譜-質譜聯(lián)用技術等也是其質量控制的有效方法。綜述黃芪有效成分的藥理作用及其質量控制研究進展,明確黃芪有效成分的藥理作用并為黃芪各有效成分的質量控制提供參考和依據(jù)。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藥物評價研究 ® 2025 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津備案:津ICP備13000267號 互聯(lián)網(wǎng)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編號:(津)-非經(jīng)營性-2015-0031